2019年地震学研究室地震应急工作回顾

应急会商,是地震工作的主战场之一。

自2019年1月以来,地震学室和构造室联合承担了首都圈中小地震、全国5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地震应急会商的主要工作,其中国内地震会商报告以地震学室为主。迄今为止,地震学室参加的国内地震会商不少于30次,平均每月2次以上。从数字上看,这个数量并不多,但这后面是地震学室同志和其它研究室同志满满的付出。

应急会商是研究室同志在自己繁重科研任务之外承担的重要工作,这个是一个让人精神高度紧张的工作。为了应急,值班人员手机永远保持24小时畅通,晚上不敢沉睡,手机有声响随时查看,唯恐错过应急地震信息。地震学室的大部分同志,离单位都有较远的距离,为了及时应急,有些同志在值班时,只好睡在办公室。2019年,为了国庆安保,地震学室需要每天有人在办公室24小时值班,很多同志为此放弃了国庆假期外出的计划。

当有大震发生时,地震学室需要两班人同时工作,震源机制解虽然是自动产出的,但需要一班人检查结果,并应对各种数据、网络或程序故障,保障科研结果可用可靠。因为后备震源机制解值班人员较少,他们几乎每月最少值班一周。另外一班人需要在自动PPT产出的基础上,收集不同专家的意见,修改PPT给出结论,同时还要及时赶赴办公室,参与会商讲解。发生地震时不管什么时间、天气怎样、身体如何、在干什么都必须要立即投入到应急工作中,直至应急工作结束。如果地震震级比较大,还要继续做好后续的各种工作。2019年,有约8次5级以上国内地震发生在深夜,当忙完会商时已经是凌晨两三点或天色已亮,值班同志只好在办公室小憩一下。

罗钧博士的一些具体应急事例,也许就反映了地震学室各位科研人员在应急会商中的艰辛和付出。

2019年3月初,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启动“应急会商自动产出系统”工作。

地震学研究室主任赵翠萍研究员带队以大陆5级地震为例开展此项工作。在她的安排和带领下,罗钧博士搜集了中国大陆历史大震地震震源机制解,为应急产出提供素材,并在此后的一年多以来,不断更新全国地震震源机制解数据;多次与系统室刘琦博士和信息中心的刘桂平高级工程师沟通,为产出系统的集群账号、计算路径等基础工作服务。3月底,自动产出系统平台基本搭建完成。

 2019年04年24 日,04时15分48秒,西藏墨脱发生6.3级地震。

初春的北京,春寒未退。凌晨深夜,罗钧博士被业务部的电话叫醒。接听完电话后,她立即起床打车,赶往研究所。到所后打开418会议室,启动会商视频系统,等候所领导和其它专家老师到位。这是她第一次参与应急会商,夜里很静,心里却有点紧张,好在有张晓东书记和车时副所长在会场指导会商,赵翠萍研究员线上提供PPT的讲解思路指导,圆满完成了任务。

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45秒,四川长宁发生6.0级地震。

地震当天是罗钧博士值班。6月16日她刚从长沙出差回来,感觉很疲劳,地震发生时正在熟睡中。震后第一时间,罗钧立即投入应急产品产出工作。由于6.0级地震后震区发生多次5级以上余震,她连续工作近一个月,承担震源机制解产出、震情跟踪、学术交流、震后科考等工作。由于缺乏大震震后跟踪工作经验,期间遇到很多问题。最难的部分是主震震源机制解的确定。幸而在赵翠萍研究员的指导下,获取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也多了一些信心。这期间,她每天都工作到夜里23点多,有一天为按时完成任务,只睡4个多小时,但难能可贵的是也获得了很多宝贵的实战经验。自2019年7月7日参加赵翠萍研究员负责长宁地震科考项目第9课题组的工作,每天处理数据,形成日报,报送指挥部,赴宜宾参加指挥部会议和野外调查。至2019年12月20日期间,多次加班为指挥部举办的学术研讨和汇报准备相关材料。

2019年09月16日20时48分39秒,甘肃张掖甘州发生5.2级地震。

接到电话的时候,罗钧博士刚回到宿舍约10分钟。喝了一口水后立即打车赶赴所里,启动会商程序。这次少了一些紧张。

2019年10月02日20时04分34秒,贵州沿河发生4.9级地震。

地震发生时,罗钧博士正在6楼值班。因为当时正处于国庆70周年期间,且距离震中13公里处有一座沙陀水库。刚开始,震源机制解自动产出获取波形失败,在快速手动计算后,立刻添加到会商PPT中。在会商会上,根据赵翠萍研究员快速远程提供的资料和指导下,回答了有关水库地震的问题。会商结束后已经是夜里23点多,又对震源机制解进行了复查计算,并与信息中心刘桂平高工一起对计算机集群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沟通。

2019年12月05 日08时02分28秒 ,唐山丰南发生4.5级地震。

早高峰,打不到车,坐了一辆路边10块钱的“三蹦子”,结果在万寿路被执勤的交警连车带人一起扣住。下车后惊魂未定,交警同志得知罗钧博士是因为要参加地震会商迫不得已打摩的后便将她放行,幸好赶到单位后距离会商会开始还有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