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就是力量

自古以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总是歌颂伟岸、强大的男人,然而在今天,有这么一群“娘子军”,把青春化作滴滴雨露,滋润着地震事业之花,把生命燃成团团火焰,发挥着光和热,以满腔热情倾注地震事业,彰显着当代女性的巾帼本色——她们就是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业务管理部的四朵金花。

戴娅琼,业务管理部副主任,从事监测预报管理工作数年。地震监测预报的特点是要求反应迅速,高标准,严要求,而且无节假日之分。地震应急会商任务刚开始的时候,戴副主任有过一边骑自行车赶往单位,一边发短信汇报情况,一边打电话联系专家会商的经历。“当时特别怕耽误事,现在想起来挺后怕的,多危险啊!万一出个交通事故啥的,多恐怖啊!所以后来就不敢这样了,在路上的时候就专心的骑自行车或者走路。”——戴娅琼同志心有余悸地回忆道。有一次下暴雨,得到地震消息的她,冒着大雨骑自行车去单位,豆大的雨点打在她的脸上,模糊了她的视线。到了单位,她赶忙疾步小跑去准备会商连线,直到一切准备就绪,她才发现自己的后背被瓢泼的大雨打湿了。望着镜子里裹满泥浆的裤腿和被飞溅的泥点子打得脏兮兮的衣服,她感叹道:还好没耽误事!大年初一,本是阖家团聚的日子,一大早发生了地震,作为当周应急备班员,戴娅琼同志又如往常一样快速出发。她常说,震情就是命令,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第一时间做好本职工作。

在发生疫情的特殊时期,平日里工作一丝不苟的她,坚持以身作则,带头示范,率领本部门第一时间开展疫情防护工作与日常业务工作。疫情期间坚持每天到岗,统筹安排各项工作,保障部门正常运转;通过“疫情小黑板”微信群,及时传达学习中央文件精神和地震局以及预测所党组指示要求,坚定干部职工科学防疫的决心;梳理细化部门应急要求和措施,提前做好准备,繁中有序,忙而不乱。在戴娅琼同志的带领下,业务管理部的女同志们在各自岗位上履职尽责,努力服务于预测所监测预报各项工作。

田文君, 200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工作中,她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高质履行岗位职责,高效完成急难工作,充分发挥了复合型背景特长,从地震科技研究和外事交流的融合视角,在推进研究所国际科技人文交流的理论创新和实现路径方面做出了出色的成绩。

近几年研究所国际合作交流日益频繁,为做好研究所的出访接待工作,她每年初做好全年的工作计划,按时办理全所每个出访团组的计划审批、护照签证申请与外汇核销手续,积极耐心地解决每个团组出现的任何问题。同时负责研究所与其他国家科研机构的联系,完成了多国专家到访的接待。每逢遇到承办多国参与的国际会议,从会务安排到外宾接待,事事亲力亲为,连续加班加点,放弃周末和法定节假日休假,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儿子的幼儿园距离单位仅步行10分钟的路程,然而作为母亲,田文君同志亲自接送孩子的次数屈指可数,丈夫工作忙碌,只能靠家里年迈的老人帮忙接送,偶尔老人身体不舒服,孩子就是整个班最晚被接走的,有一次望着儿子在夜幕中老师的陪伴下焦灼等待的眼神,她内心无比歉疚了。孩子上小学之后,晚上要辅导他写作业,待儿子睡着,她又悄悄地打开台灯继续工作,忙到凌晨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在单位加班到凌晨一点才到家,书桌上留了一张字条,工工整整写道:妈妈工作辛苦了,等你好久都没回来,记得喝我给你倒的热水,作业我都做完了,明天的课本装好了。字条旁边放着一杯早已凉了的水,看着懂事的儿子,她又一次无比愧疚。“有一次家人过生日,全家人等着她下班回家吃饭,结果刚进家门就来地震,她没顾上和家人说上几句话就立即往单位赶。”这样的事简直太多太多。

李凯月,93年出生的北大博士,毕业后于2019年8月入职,在整个部门中数她年龄最小,但是论起工作勤奋她一点也不输前辈们——有段时间赶上部门最忙的时候,来得最早的经常是她,最晚回家的是她,每天都在办公室加班到深夜的也是她。她常常说,部门其他的姐姐们都成家有孩子了,目前还单身的自己就可以了无牵挂的多干点。刚到研究所工作的第一个十一长假,正好轮到李凯月应急备班,于是她没有回那个距离期盼女儿归来的爸爸妈妈仅两个多小时车程的家。除应急备班外,还要每天中午十二点之前汇总地震安保信息,进行系统填报,同是刚入职的同学们或外出旅游,或与家人团聚,她却连朋友圈里大家的照片都没时间看,每天在家里守着电脑和应急值班手机。爸爸妈妈得知情况后到北京看她,可是因为有应急任务,要求随时随地接到地震信息后半小时内赶到单位,加上每日上午要填报国庆安保信息,她能做到的只是用自己刚领到的工资请爸爸妈妈吃了一顿饭,却不能陪他们去景点转转。父母看女儿如此忙碌,在为有责任感的女儿骄傲的同时,怕耽误女儿工作,原本说要多待几天的他们执意要女儿给他们改签车票,提前回去了。

“说起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莫过于在周末同一天经历三次地震应急会商的考验了。”李凯月说道,“那是个周日,上午一次,下午一次,半夜还一次,两次国内5级以上地震,一次国外7级以上地震,每一次都需要赶到单位连接好视频,准备好一切,尤其是半夜,一个人往单位赶,路上基本没人,特别害怕。”打从工作起,小姑娘总是背着一个书包,包里永远放着“四张表”:当月地震应急备班表,电话号码表,418视频系统操作表,还有应急流程表——这些都是应急工作能随时用到的东西,“其实现在除了电话号码表之外,其他基本已经熟记于心了,说起来已经用不到另外三张表了,但还是习惯性地走到哪带到哪,仿佛这样能让我很安心,它们是我的定心丸。”

郑金子,作为一名军队转业干部,最晚来到这个大集体。

在日常的业务工作中,她依然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牢记共产党员的使命,在工作中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充分展现复员军人本色。从部队到地方,工作内容和步调转变很大,为了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学习对口科研业务知识,她随身带着一个本子,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十月下旬入职的她,正好赶上新单位最忙事最多的时候,她本着“震情无小事”的原则,牢记使命任务,以守正创新的责任感主动担当,把工作中的每件小事都当成一份事业去对待。

因为家住昌平,离单位很远,她需要每天五点多就出发去上班,由于没有直达车,期间要走三站地,倒三趟地铁线路,不加班的时候八点前能到家,加班的时候总是掐着点狂奔着赶最后一班地铁,到家就半夜了。地震应急备班的时候,为了保证非工作时间发生地震能够及时赶到,每逢备班的那周,她就带着简单的洗漱用品和换洗衣物,晚上搭个行军床住在办公室,以便可以第一时间做到应急响应无时差。这样的情况几乎每月一次,一次就持续整整一周,问她一个人不害怕吗,她笑笑回答:“怕倒是不怕,就是时间久了腰酸背疼的,但是也慢慢习惯啦,而且不用来回折腾了,还方便加班,加班晚了也不用提心吊胆怕赶不上地铁了,挺好的。”

这个部门的每一个人,都担负着不同于其他岗位的特殊职责:每逢地震应急备班,值班手机和自己的手机,两个手机7×24小时不离手,即使是半夜也不敢调成静音,反而开成最大声,短信提示音也用长长的歌曲播放。每每发生地震,家里人要和她们一起半夜时不时被国内外各级地震的短信吵醒。无论周末还是午夜,无论在做什么,一旦收到地震短信,哪怕刚从睡梦中惊醒,也要立即赶往单位,边穿衣边通知,边出门边通知,边赶路边通知……,以确保应急会商顺利开展。周末家人带着孩子出去玩,远点就不能去了;节假日和亲朋好友聚会,超出离单位半小时车程的半径就只能和他们说声抱歉缺席;哪怕是与朋友相约逛街,也只能约在单位附近。原本简简单单,大部分人触手可及的小幸福,于她们来说却是奢望。

在举国上下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她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使命,在自己的岗位打好疫情阻击战,做好本职工作,展示女同胞们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4位女同志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一方面抓好自身疫情防控、确保健康,另一方面贯彻中央精神推动相关业务有序进行。在所领导的带领下,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服务疫情期间地震监测应急工作,多方协调专家和各委员会成员,召开视频电话会议,用电话、微信、短信沟通等方式组织协调,保证各项工作按照既定计划顺利实施,得到了科研人员的一致认可。

当下改革砥砺前行,巾帼助力勇于担当,每天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在岗位上挥洒汗水,昂首前行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