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巧,男,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先后于2004、2013年在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得构造地质学硕士、博士学位;2004-2009年,在青海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院工作;2013年至今,就职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及工程地震应用研究。负责和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多项地震行业专项、局所级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自然基金、地震科学基金、省级科研项目等;参加了多次中强以上地震现场震害评估、震后科学考察和地震会商工作;作为负责人及主要参加人完成了80余项大中型建设工程的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获省(部)级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局(所)级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一、敬业,展地震人风采
李文巧和同事们常年工作在条件艰苦乃至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量的地震地质调查、活动断层探查及填图工作,为区域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区划和中长期地震预测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
作为地震工作者,“震情第一”一直是每一位应急队员的行动指南,十余年来,李文巧跟同事先后参加了2001年昆仑山Ms8.1、2003年德令哈Ms6.6、2006年玉树Ms5.4-5.6、2008年大柴达Ms6.3、2019年长宁Ms6.0等多次中强以上地震现场震害评估、震后科学考察等工作;每一次野外工作中,李文巧同志总是冲在前面,和同事们一起,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战斗精神,冒着余震和次生灾害的危险,克服震区的恶劣条件,圆满完成了各项科考任务,为震后趋势研判、震后救灾和重建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李文巧同志曾先后多次深入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腹地进行科学研究考察。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条件异常艰苦,李文巧同志于2003年7月、2006年3月两次深入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对昆仑山8.1级地震开展震后科学研究考察。3月份的可可西里零下十几度,冰天雪地、地面冻结,狂风肆虐、飞沙走石,探槽开挖及取样极其困难;7月份的羌塘高原,冰雪融化、河水泛滥,地面湿陷、沼泽发育,非常容易陷车。羌塘高原既是地质工作者揭开高原隆升、构造演化、地震活动的钥匙,也是地质工作者的“生命禁区”。2003年在可可西里考察中,一次车辆陷入沙河,李文巧同志冒着齐腰深的河水到河中挂拖车绳;寒冷刺骨的冰水至今在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家人的支持也是坚守岗位的动力。2010年在帕米尔高原开展中美国际合作联合考察时,期间正值其妻子的预产期,为了圆满完成野外考察任务,李文巧同志没能赶回北京陪伴妻子生产;由于野外扎营在人迹罕见、无通讯信号的沟谷,等第二天上到山顶时,才收到短息得知其妻子前夜已生产,那一刻,他内心五味杂陈,有做父亲的喜悦,也有做丈夫的内疚......,为了采集一条地质剖面的热年代学样品(基岩样),李文巧同志带领师弟和民工徒步沿帕米尔高原公格尔山陡峭的基岩沟谷从海拔3200m攀登至海拔4900m,从早上9点开始登山至晚上10点下到山底;期间经历了山底的晴空万里,山顶的阴云密布、狂风飞雪,4200m高度以下崎岖陡峭、乱石丛生的沟谷,4200m以上末过膝盖深的积雪;尤其是背着岩样(石头)下山的过程中,由于天黑李文巧同志被沟谷的杂石绊倒,胸口直接撞在了脚下尖锐的石头上,加上身体和后背30多斤岩石样品的冲压,胸口当即疼痛难忍,李文巧忍者剧痛把样品背送回车上,并忍痛坚持完余下半个多月的野外工作;直到2017年的一次体检拍胸片CT时,才发现胸部陈旧性的骨裂痕迹。野外考察车陷沙河、车陷雪地、滚石砸掉手指甲、陡峭的边坡崴脚……,这些野外困难和伤痛早已成为家常便饭,该同志克服一次次困难,很好的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项目。
十九大后组建应急管理部以来,作为地震工作者时刻保持应急状态,地震应急的会商以及震后科考工作迈上新台阶,构造室编制了全球地震构造背景图集,经过印度尼西亚7.4级地震、厄瓜多尔7.5级地震、智利7.0级地震、秘鲁7.0和7.7级地震、巴布亚新几内亚7.1级地震等多次震后应急会商和趋势研判工作,基本形成了具有构造室特色的系列会商报告思路——基于地震构造背景+地壳运动与变形分析+地震活动特征的地震危险性研判思路,为全球大地震发震构造背景和趋势研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震危险性评估等提供了构造背景。在今年发生的四川长宁地震应急科考中,地震预测研究所作为地震构造研究小组的负责单位,李文巧和同事们克服科研任务繁重、震区构造复杂、野外暑期高温条件艰苦等困难,第一时间准备好并提供其他考察组相关构造资料,完成了地表破裂、断裂构造和震害调查,跨断裂构造剖面测绘和无人机地貌测量等工作,在与研究室同事们的共同研究中,明确提出了地震不是褶皱地震的证据,为发震构造和地震趋势研究提供了基础。
除了完成研究所各种科研、地震会商与应急等工作任务外,构造室在工程地震应用、抗震设防服务反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近几年在水电规划区地震构造评价和工程线路活动断裂断错评价方面开展了很多有特色
的工作。李文巧同志近年来先后负责、参与了河南花园沟抽水蓄能电站、金沙江奔子栏电站、宜良新庄水库等坝址区的构造评价,以及济青高铁、潍烟高铁、连徐高铁跨郯庐断裂带工程线路的断错评价工作,为水利水电、生命线线路工程的抗震设计、设防提供了参考。
构造室负责全所研究生野外地质实习的教学工作,李文巧和同事们在实习基地选择、地质现象挖掘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入所六年,参加了五年的研究生野外实习的教学工作;目前正致力于山西地堑系研究生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规划。
科研工作是构造室的主要工作。李文巧同志在完成繁重的科研工作的同时,任劳任怨,参加了大量地震应急、科考、服务等方面工作,为完成地震局和预测所的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孝老,树社会新风貌
李文巧同志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单位是个好同志、好同事、好帮手;多年来,由于经常出野外减少了对家庭的陪伴,李文巧同志常感愧疚,在生活上尽心的照顾瘫痪的父亲,与妻子共同抚育年幼的闺女。
李文巧的妻子任志林同志为北京市地震局宣教中心高级工程师。作为地震系统内双职工家庭,夫妻两人深知地震监测预报与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2014年5月9日晚,李文巧的父亲突发脑溢血,致使重病,当时李文巧正在四川宝兴对2013年芦山地震发震构造进行野外考察,其妻子只身一人把老人送到医院,李文巧连夜赶回北京;5月10日上午11时,由于脑溢血血管破裂,其父亲颅内大充血、头部严重肿胀,随时有生命危险;而此时李文巧仍在飞往北京的航班上无法联系;任志林顶着压力在医生出具的病危通知书上签字,同意立即开颅手术。手术虽然成功了,其父亲却由于神经受损导致了全身重病。李文巧的父亲出院后在家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语言功能也基本丧失。李文巧和妻子又担负起了照顾重病父亲的重担,食宿、卫生等家务负担也随即增加。2016年2月,李文巧的父亲突发急性肺部感染,在北医三院重症监护室抢救5天后,终因多器官衰竭,于2月8日不幸与世长辞。
在父亲重病至离逝的近两年时间里,由于工作缘故,李文巧时常长时间出野外,其妻子任劳任怨,悉心照料公公的生活、起居,由此老人也并未因重病、长期卧床而产生褥疮等,家里卫生,空气环境等也保持的良好。患病期间,其父亲的病情也得到了地震预测研究所和北京市地震局领导的关怀、看望和慰问。
人们常说孝道是为人处事的基本素质,更是知恩图报的情感表达,没有对父母的至孝便不会有对他人的博爱,更遑论对家乡和祖国的深情眷恋。李文巧和妻子结婚十年,相濡以沫,生活上相互关心,事业上相互促进,双方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的完成本职工作;多年来对患病的父亲进行了悉心的照护,为子女树立了榜样,同时也注重对子女性格和品德的
培养。家庭和睦,邻里融洽,孝敬老人,教子有方,受到街坊邻居的好评,
为社区尊老、敬老树立了榜样。因此在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6年度开展的“树清廉家风、创最美家庭”主题活动中获得了“最美家庭”称号;由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和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共同组织的寻找2018首都最美家庭活动中获“2018首都最美家庭”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