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青,男,1963年5月生,研究员,遥感与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室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遥感技术协调组组长、中国地震局应急对策专家组轮值副组长;国际科学理事会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中国委员会委员,地震与地质灾害风险综合研究组联合组长;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理事;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政务信息工作委员会委员;宇航学会卫星应用专业委员会遥感专家组专家;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委员。
王晓青研究员主要从事地震综合风险评估研究、地震应急遥感与GIS应用研究和软件系统开发等方面研究,他勤于钻研、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三十年如一日,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目标,以防震减灾事业为己任,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一、努力探索,以科技创新服务地震应急
王晓青研究员先后主持承担了科技部社会公益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多项课题。在科研与实践中,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取得了一批突出的地震风险评估与应急遥感应用方法技术成果,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地震应急遥感应用水平。
王晓青研究员自90年代开始从事遥感在地震灾害应急与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带领研究团队,发展了多种震害遥感提取技术,建立了地震烈度遥感评估方法,编制了《地震烈度遥感评估规范》等系列标准,在汶川等国内外十多次地震应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主研制的“地震应急震害遥感评估系统” 2003年获科技部首届国产遥感软件测评优秀表彰;自主开发的业务化“地震应急遥感分析处理系统”于2008年部署于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相关成果被选为2009年美国华盛顿第六届GEO全会中国展览内容,并多次被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专题报告。作为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遥感协调专家组组长,他积极推进中国地震局与国内外知名单位加强遥感技术协作,推动中国地震局先后与总参某部、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单位重大地震灾害应急遥感合作机制的建立,以保障震后快速高效地震遥感应急。。鉴于在科学研究中取得的突出成果和应用推广方面做出的贡献, 2011年被中国遥感应用协会授予首届“推广应用奖”奖章。“震害应急遥感评估技术”于2012年被选为20项中国地震局科技创新入围优秀成果之一。科技日报和经济日报等先后对相关技术和成果进行了报道。
在他多年努力和推动下,我所建立了中国地震局第一个专门从事地震应急遥感的实验室,为地震应急遥感研究和应急实践提供了重要基础平台。该实验室先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硕、博士,培训了的应急遥感与灾害评估专业技术人员逾千人。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地震现场灾害损失评估地理信息系统》、《汶川地震建筑震害遥感解译图集》等专著,获省部级优秀成果贰等奖8项。
重点监视防御区明确十年防震减灾工作重点区域,是现实有效减灾的重要途径。王晓青研究员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并完成了2006-2020年中国大陆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重防区图由国务院批准并发布,为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开展防震减灾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为住建部和教育部联合开展中小学校舍加固等减灾行动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无私奉献,积极投身抗震救灾
王晓青研究员长期从事地震应急遥感工作,时刻关注地震灾情,多年来国内外十余次破坏性地震后,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及时完成了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和灾情初步研判。负责完成了中国地震局巴楚-伽师、汶川、海地、玉树、芦山、鲁甸、尼泊尔、九寨沟地震等震后遥感应急分析处理工作。每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及时主持开展灾害遥感影像处理、灾情研判、定量评估等应急遥感处置工作。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震后信息极不完备的情况下,他连夜加班加点,于5月17日完成震后第一幅反映整个灾区宏观灾情的遥感估计地震烈度分布图,为应急救灾、现场评估提供了重要辅助决策信息。今年3月,因长期超强度、高负荷工作,他的颈椎压迫了神经,呕吐晕眩,被救护车紧急送到医院,在躺在病床上,输着液的他,在接到震情短信后第一时间给值班人员打电话,安排开展应急遥感工作。这种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积极投身抗震救灾工作中,充分体现了他把防震减灾事业始终放在第一位的无私奉献精神。
王晓青研究员作为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员,多次参加地震现场应急工作,在现场十分艰苦的条件下,默默无闻不眠不休,出色地完成了多次重大地震灾害的现场工作,为地震应急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地震后,正在西藏进行局所合作交流的王晓青研究员,第一时间赶赴林芝开展地震现场灾害调查。在高海拔地震灾区,作为现场调查组技术负责,他带领大家白天野外调查、晚上整理资料,通宵达旦,于21日凌晨3点绘制了“西藏米林6.9级地震烈度图” ,圆满完成了地震烈度调查评定工作。针对公众关注的本次地震震级大、灾害轻的焦点问题,他及时收集、分析了地震学观测分析、灾区人口、藏式房屋抗震能力、发震时间及震后应对措施等多方面大量资料,给出了科学合理的解答,得到了现场指挥部领导的表扬和肯定。
汶川地震后,他带领现场科考组先后两次历时40多天深入余震多发的灾区,对房屋破坏逐栋调查,详细记录,为开展遥感科学地震机理研究取得了第一手宝贵资料。玉树、芦山、岷县、尼泊尔等国内外多次地震,同样的震后地震工程震害与遥感震害对比野外科学考察工作还有很多很多。他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多次获得中国地震局应急救援先进个人称号、优秀青年等称号。在他的鼓舞和带领下,其研究团队先后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青年文明号”,中国地震局直属机关先进青年集体、全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先进集体等。
王晓青研究员平易近人、细致严谨、精益求精、坚毅执着、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他以实际行动,用责任、毅力与担当,生动诠释了地震科技工作者创新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