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董彦芳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77年12月
籍贯:河北省邢台
现任职称(职务):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学历,硕士生导师
电话: 010-88015551
E-mail:dyfgis@163.com
兼职情况:
无
教育背景:
1995年9月-1999年7月 在桂林工学院学习,获测量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1999年9月-2002年7月 在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学习,获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硕士学位。
2003年4月-2006年3月 在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学习,获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微波遥感方向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 2006年4月-2008年3月 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从事地质遥感方向博士后研究。
2. 2008年4月-现在 在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任副研究员职位。
研究方向及领域:
利用InSAR技术,从事地震形变、活动断裂形变形变提取和模拟研究工作。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课题):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部门任务专项,“鲜水河断裂与龙门山断裂形变特征及地震危险性研究”,2019.1-2019.12,项目负责人。
曾负责完成的科研项目(课题):
1.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高分辨率雷达遥感震害信息提取技术研究”,2009-2010年,项目负责人。
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及其大区动力环境研究”的 “中亚大三角地震构造域活断层解释”专题,2009-2011年,专题负责人。
3.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InSAR大气延迟和轨道误差改正的模型方法研究”,2014-2016,项目负责人。
4.国防科技工业局民用航天科研工程先期攻关项目的外协项目,“高轨SAR卫星地震应用需求分析”之外协项目“高轨SAR卫星地震应用需求分析”,2016.6-2017.12,项目负责人。
5. 国防科技工业局民用航天技术预先研究项目,“L-InSAR地震信息提取关键技术”之外协项目“INSAR大气误差校正技术研究与LINSAR地震应用系统总体方案初步设计”, 2016.1-2017.12,项目负责人。
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部门任务专项,“南北地震带中北段形变特征与地震危险性研究”,2018.1-2018.12,项目负责人。
主要代表性论著:
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7篇,主要文章如下:
1. Dong Y., Meng G., Hong S. Coseismic and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of the 2016 Mw 6.6 Aketao Earthquake from InSAR Observations and Modelling. 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 January 2019, DOI: 10.1007/s00024-019-02092-9. (SCI).
2. 董彦芳, 洪顺英, 孟国杰. 基于PSInSAR的2008年汶川Ms8.0地震震后形变场特征,地震. 2018, 38(2): 95-106.
3. 董彦芳,庞勇,许丽娜. 高光谱遥感影像与机载LiDAR数据融合的地物提取方法研究. 遥感信息. 2014, 29(6): 73-76.
4. 董彦芳,袁小祥,王晓青,窦爱霞. 2010年青海玉树Ms 7.1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的高分辨率遥感分析. 地震,2012,32(1):82-92.
5. Dong Yanfang, Li Qi, Dou Aixia, Wang Xiaoqing. Extracting damages caused by the 2008 Ms 8.0 Wenchuan earthquake from SAR remote sensing dat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1, 40(4): 907–914. (SCI).
6. Yanfang Dong, Bihong Fu, Yoshiki Ninomiya. Geomorphologic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underground coal mining in the Fushun area, northeast China revealed by multitemporal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9, 30(18): 4767–4784. (SCI).
7. Dong Yanfang, Sun Guoqing, Pang Yong. Monitoring of rice crop using ENVISAT ASAR data, Science in China (D), 2006, 31(2), p124-127.(SCI)
科研成果奖励:
个人荣誉及奖励:
无
参加重要国家会议:
研究生培养:
培养了硕士研究生3人,其中毕业2人。
其他:
最后一次更新日期:2019-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