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物理与地震科技联合实验室“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

一、主要任务

高压物理与地震科技联合实验室以高压物理与地震科技体系建设为目标,以应用先进的高压技术探究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及其赋存状态、揭示地震成因机理、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的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变化、加强动态、静态压缩科学理论以及技术建设为主要研究内容,开展高水平国内外合作研究,积极争取国家级项目立项,注重促进科技成果在国家安全和防震减灾中的应用转化及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了更好促进实验室发展,依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十四五”发展规划起草制定本实验室“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

二、现状分析

发展现状:高压物理与地震科技联合实验室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于2018年2月12日成立,已经制定了完备的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了由毛河光院士、刘丛强院士、侯增谦院士、邹广田院士、刘嘉麒院士、武强院士、杨国强教授、吴强研究员、吴忠良研究员、杜建国研究员、戴诚达研究员、俞宇颖研究员、王多君教授、张庆明教授、章军锋教授、李营研究员等16位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由吴强、俞宇颖、李营、金柯、李鹏、陈德彪和刘雷组成的第一届组织。自成立以来,双方共同出资270万元资助了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南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深圳技术大学、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地震预测研究所等13家单位的16个科研项目。

在高温高压下矿物物性演化、流体在地球深部的赋存运移特征、磁铁矿热电效应、多层梯度密度黏弹性材料中波传播分析的理论、SHPB杆束技术等方向上开展了研究,截至到目前已发表标注联合实验室科技论文16篇,包括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和Geoscience Frontiers等顶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存在的问题:联合实验室还未能整合和充分利用资源,自身特色展示不充分,亟需协调、整合开放基金支持项目各方力量和研究成果,提升联合实验室的科研水平、实力及影响力;在服务地震预测预防和国防建设面还存在不足。联合实验室日常及科技管理方面有待完善。

三、指导思想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军民融合的发展理念为指导,面向实践、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坚持开放合作、集成创新,协调和发挥各类高压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着力推进、推动压缩科学的技术发展,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地震业务发展的作用、支撑军民融合发展的作用。

四、发展目标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科技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高压科学和地震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进军,通过扎实推进联合实验室的科研能力建设和研究体系建设,注重聚焦高压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高压地震学科领域重点工作,推出“品牌性”成果,注重促进科技成果在国家安全和防震减灾中的应用转化,将联合实验室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科研平台。

努力发展成为行业内具备一定影响力和鲜明特色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申请、组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在2-3个五年规划内成为国家级实验室奠定基础。

持续提升联合实验室科研能力,积极推动合作交流、扩大学术影响力。以联合实验室开放基金为纽带,协调和借助国内外高压研究力量和技术,培养联合实验室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五、项目模式

1. 开放基金

根据联合实验室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针对性地设立、评审具有重要应用前景、潜在社会价值的开放基金项目。

2. 大型项目

双方共同组织优势力量,通过资源联合、整合、协调,积极进行外部基金项目申请,“十四五”期间拟申请获批1项以上国家级重大或重点项目,包括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地震科学联合基金项目及财政部、科技部、发改委、国防科工局等其他行业项目。

六、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联合培养高压物理和地震科技综合性人才(包括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建立人才梯队;推动实验室人员互访和学习交流,提升实验室科研水平;定期组织联合实验室学术活动,扩大实验室学术影响力。

积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例如海外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计划人才等。

七、组织保障

积极申请财政部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等资源用于联合实验室硬件设备购置、建设。

围绕联合实验室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定期组织学术委员会会议、高层次学术研讨会、项目咨询会等,为实验室发展提供咨询指导。

联合实验室责任负责人负责组织各项工作开展,确保组织运行、项目申请等。



高压物理与地震科技联合实验室

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