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所牵头的ISSI-BJ项目“LAIC耦合机理研究”第二次会议在京成功召开

    2016年8月22日,国际研究团队"岩石层-大气层-电离层-磁层耦合(Lithosphere-Atmosphere-Ionosphere-Magnetosphere Coupling)研究"成员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分部(International Space Science Insitute-Beijing)组织召开第二次项目学术交流会议。该项目分别由美国查普曼大学的迪米特·奥佐诺夫教授负责国际团队、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张学民研究员负责中方团队的协作任务,于2015年4月正式通过ISSI-BJ中心论证确立。
    会议由奥佐诺夫和张学民教授主持,项目小组成员共13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其中包括来自美国、意大利和日本的国际专家团队,以及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项目成员及青年科学工作者代表。会上国际团队成员分别就圈层耦合机理的发展现状、基于电磁卫星数据、GPS-TEC、地面电磁、红外等多手段的地震异常综合分析、闪电信号与地震孕育发展的关联等各个领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报,中方人员讲述了国内在利用地面电磁探测研究地震前兆异常,不同探测技术获得的参量同步扰动信号、同震及震后电离层扰动、地震电离层耦合模型研究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围绕报告内容,小组成员们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进一步确认在圈层耦合机理中多参量综合分析论证的重要性以及目前理论模型与实际观测两者之间存在的主要差距和问题,会议最后讨论制定了ISSI-BJ项目的次年计划安排,对未来工作任务进行了明确分工。
    ISSI-BJ分部为参与本项目的中外学者搭建了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的平台,通过本次会议,小组成员进一步加深了对岩石层-大气层-电离层-磁层耦合机制的认识,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不同参量之间的对比及关联分析,推动与地震等自然灾害相关的圈层电磁耦合机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