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S:2022年泸定Ms6.8级地震触发滑坡类型识别及意义

青藏高原东缘位于我国一级地貌单元向二级地貌单元过渡地带,是地势起伏较大的高山峡谷地区,沿着活动断裂发生的强震往往触发大量同震滑坡(图1)。确认这些滑坡的类型对于评估其次生灾害的规模和风险至关重要。震后应急响应和研究通常优先考虑使用遥感技术对滑坡分布进行解译。然而,这种方法往往忽视了对同震滑坡类型的分析,这给强震灾害链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准确识别同震滑坡并确认其类型对于青藏高原等高山峡谷地区次生灾害的评估至关重要。2022年9月5日泸定Ms6.8地震触发同震滑坡大多为坡面碎屑流(图2)。这些滑坡的堆积量相对较小,但影响范围较大,对当地的居民及交通构成了相当大的风险。

利用震后GF-2、GF-6、GF-7等国产卫星影像及无人机数据,得到此次泸定6.8级地震触发8385处同震滑坡,滑坡总面积40.46 km2。这些滑坡大多沿大渡河谷分布,主要发生在斜坡的中上段。狭长的形态表明滑坡源区有限,而陡峭的坡面形态控制着滑坡的流通和堆积区。多数“山体剥落”型滑坡体量较小,对山区蜿蜒道路及局部建筑物破坏较大,但对大渡河对岸水库影响较小。同震滑坡主要分布在大渡河两岸,西岸密度较高。从构造上看,鲜水河断裂东侧滑坡发育程度高于西侧(图3)。

图片1.png

图1 川滇地块东边界区域地震构造图

图片2.png

图2 泸定地震震中磨西镇几处典型滑坡

图片3.png

图3 泸定地震同震滑坡空间分布图

基于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论文总结了此次泸定地震同震滑坡的特征,将其定义为浅层碎屑滑动型滑坡,并提出了其运动模式示意图(图4)。其主要特征包括:(1)物源区存在物质亏损,但物源区范围与滑坡波及区比起来比例相对较小;(2)多数滑坡为薄层的岩石碎屑和土壤的混合物沿坡面向下发生运动,并不存在沿基岩内部的滑动面;(3)坡脚处虽然存在堆积物,但堆积土方量有限,并未阻塞河道或形成堰塞湖,但滑坡物质可以造成局部山区路段出现集中阻塞段,会影响震后应急救援工作;(4)毗邻鲜水河断裂磨西段的大渡河河谷水电站库区内发育有大量密集滑坡,由于绝大多数滑坡属于坡面碎屑流,因此,对坝址及库区的安全威胁相对较小。

论文认为与大型厚层岩质滑坡相比,同震浅层坡面碎屑流滑坡更易被改造,因此,川滇高山峡谷区中强地震触发的同震滑坡对地形地貌的改造影响并非如单纯依据滑坡解译面积(影响面积)估计的那么强烈。

图片4.png

图4 泸定地震同震滑坡运动模式图

上述研究成果近期以“Characteristics of earthquake-triggered landslides under the high terrain undulation landscapes: A case study of the secondary effects by September 5th, 2022 Ms 6.8 Luding Earthquake, Southwest China”为题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IF:2.6)。该期刊为伦敦地质学会(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主办期刊。预测所2022级硕士生刘晗为论文第一作者,徐岳仁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合作者还包括胡贵明、袁瑞敏、赵昕雨、唐嘉诚、陆玲玉、徐文涛等。

该项研究获得本研究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C3000600和2019YFE01089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72248)和中央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CEAIEF2024030206)的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Han Liu, Yueren Xu, Guiming Hu, Ruimin Yuan, Xinyu Zhao, Jiacheng Tang, Lingyu Lu, Wentao Xu. (2025). Characteristics of earthquake-triggered landslides under high terrain undulation landscapes: a case study of the secondary effects of the 5 September 2022 Ms 6.8 Luding earthquake, SW China.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182(5), jgs2024-253.

撰稿人:徐岳仁

审稿人:吕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