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猛

姓名:赵俊猛
性别:男

现任职称(职务):研究员二级
研究方向及领域:
研究方向:中国西部壳幔结构与动力学过程

    赵俊猛,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骨干研究员,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党委副书记,北京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地质学会地壳与地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成都理工大学、西藏大学、COMSATS大学客座教授,《地学前缘》助理主编,《Geoscience Frontiers》、《Polar Sciences》等编委。早期作为辽宁省工程地震勘测研究院总工程师曾带领全院职工在辽河盆地和翁牛特旗东部盆地开展壳幔结构研究。自1995年起研究中国西部壳、幔结构与动力学过程。他带领着地球物理探测队伍走遍了新疆南北,对准噶尔盆地、天山造山带、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是地球物理学科带头人。他提出并成功地领导实施了国际"羚羊计划"(ANTILOPE),带领科研团队数次穿越号称"世界屋脊"之"屋脊"的西藏阿里、可可西里等地区开展工作。目前,正在实施ANTILOPE-V(帕米尔高原地震台阵观测)和中尼合作重大项目的研究。为研究特提斯域的构造演化,赵俊猛亲赴南极内陆开展南极与第三极的对比研究。
    赵俊猛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
    1.系统地揭示了中国西北部盆山体系的壳、幔结构与深层过程,厘定了高原隆升与扩展的动力学边界条件;
    2.确定了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在高原之下的碰撞边界,提出了青藏高原由印度、欧亚和西藏三个板块构成的新理念,修正了高原变形的两个端元模型,揭示了青藏高原壳幔结构与动力学过程;
    3.系统地建立了中国西部盆-山-原统一的深部过程及其对资源环境制约的地球动力学模型,推动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
    赵俊猛发表论文180篇(第一作者81篇),其中SCI论文50多篇,包括PNAS、Gondwana Research、EPSL、JGR、Tectonophysics等;出版专著10部(独著2部,第一著者3部);重要研究报告33部,部分结果被写进国内、国外教科书,成为经典。他两次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