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骨干

王武星,1975年出生。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负责人。发表论文十余篇,SCI论文5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地壳形变、重力与地球动力学,以及地震预测研究。目前主要开展重力卫星GRACE的应用研究,基于重力、GPS观测与地震位错理论对大地震变形、区域黏滞性结构的研究。

王辉,1976年出生。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973”项目专题负责人。以第一作者发表了SCI论文5篇。主要从事固体地球物理学基础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地壳形变与地球动力学研究。目前从事地震活动性、地壳形变和活动构造数值模拟及其在地震预测中应用等研究。

李乐,1976年出生。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第一作者发表了SCI论文7篇。主要从事板内重复地震(微震)与活动构造研究工作,目前研究方向为基于我国大陆地区板内重复(微震)定量研究断裂带深部变形以及动态监测地下介质随时间的微变化和断层愈合过程。

罗艳,1976年出生。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专题等。发表SCI论文7篇。主要从事研究震源参数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使用应变格林张量数据库方法实现三维地球模型中快速反演震源破裂过程以及探讨强震发震断层在三维空间的构造应力背景等。

窦爱霞,1977年出生。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美国马里兰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激光雷达专业委员会委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地震行业专项专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等研发任务。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起草国家和行业标准5部。2次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2、第1),主要从事多源遥感地震灾害监测与评估、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灾害隐患排查、空间技术综合减灾应用研究。

高尚华,1977年出生。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以及基于力平衡反馈技术的新一代石英水平摆倾斜仪、用于地震数据采集的高性能数字抽取滤波单元设计等研发任务。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7位高分辨模拟/数字转换电路,关键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发表SCI论文6篇。主要从事地震观测技术研究。

周晓成,1978年出生。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温泉流体观测系统”建设负责人。地下流体分析预报技术管理组成员,全国应用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主要从事地震地球化学研究,开展基于温泉流体地球化学和断裂带土壤气体地球化学方法及青藏高原及其周缘深部流体地球化学时空变化研究,地震短临预测方法研究等。

付媛媛,1980年出生。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休斯敦大学博士后,美国休斯敦大学访问学者,香港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负责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2篇,曾获“李善邦”科技优秀论文二等奖。主要从事地球动力学、大陆动力学及其演化、地震各向异性模拟研究、地震反演技术及宽频带地震数据、重磁卫星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大陆汇聚边缘深部磁性结构研究等。

孙珂,1981年出生。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大地测量与地震动力学专委会委员。以第一作者发表了SCI论文2篇。主要从事空间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研究。

荆凤,1979年出生。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以第一作者发表了SCI论文3篇。主要从事遥感地震监测研究,利用卫星观测数据开展与地震活动相关的地面及大气层多参数变化及耦合关系研究。

孙安辉,1979年出生。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以第一作者发表了SCI论文2篇。主要从事地震学基础研究,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开展多类型多震相的地震数据壳幔波速结构反演成像研究等。

王峻,1979年出生。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以第一作者发表了SCI论文3篇。主要从事地震学深部结构成像方法和地球内部结构研究;基于贝叶斯反演理论的P波接收函数和S波接收函数的联合成像方法;两种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的联合反演方法等。

刘雷,1980年出生。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以第一作者发表了SCI论文11篇。主要从事高压实验模拟高温高压下矿物、岩石等孕震介质的物性演化特征研究,包括高温高压下物质的晶体结构和弹性性质特征;差应力条件下物质结构、光谱和弹性性质演化特征;CO2等在矿物中的吸附等。

曹建玲,1981年出生。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以第一作者发表了SCI论文1篇。主要从事地壳形变和断层变形观测资料分析及其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壳幔流变性质计算、地震变形及应力数值模拟、前兆异常机理模拟研究;断层变形和区域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等。

魏文薪,1981年出生。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以第一作者发表了SCI论文1篇。主要从事区域地壳变形特征分析、断裂带的运动特性及闭锁程度分析、地壳变形的动力学机制研究。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地壳变形、地球动力学、地震发生的动力学机制等多方面研究工作。

徐岳仁,1981年出生。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以第一作者发表了SCI论文1篇。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学基础研究,利用古地震学方法研究我国华北地区正断层型活动断层的晚第四纪以来古地震事件序列及相关构造地貌研究、黄土高原地区历史强震触发地质灾害的识别方法与机理研究。

周连庆,1982年出生。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以第一作者发表了SCI论文5篇。主要从事地球介质的速度与衰减结构层析成像、从背景噪声面波中提取速度与衰减结构的研究。

王林,1982年出生。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以第一作者发表了SCI论文2篇。主要从事构造地质、构造地貌、地震地质、活动构造及GIS技术应用等方面研究,利用地表层状地貌面来约束活动构造累积变形量,反演断块构造运动;开展地震构造模型研究及其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陈志,1983年出生。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以第一作者发表了SCI论文5篇,论文还被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作为封面推荐。主要从事流体地球化学基础研究,活动构造带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机理研究以及流体地球化学在地震监测预报和活动构造带温室气体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研究等方面。

赵倩,1984年出生。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以第一作者发表了SCI论文4篇。主要从事物理大地测量学基础研究,为利用多源大地测量数据研究中国大陆区域地壳三维形变;联合GPS、GRACE、地表负荷模型、地表重力观测等数据研究川滇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及地壳均衡状态等。

刘月,1987年出生。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以第一作者发表了SCI论文2篇。主要从事地震活动和数值模拟研究工作:利用地震目录,基于不同的前兆方法(加卸载响应比(LURR)、区域—时间—长度算法(RTL)),分析强震前地震活动和参数异常;考虑断层面摩擦性质变化,数值模拟多周期的强震复发过程,分析地震成核和破裂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