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球化学实验平台。 该平台运行维护的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开放和共享程度均较高,具体情况如下所示:1)金刚石压腔高压试验系统,年使用时间1000小时,用于测定孕震介质(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变化;2)活塞圆筒高压装置,年使用时间500小时,观察高温高压下岩石、矿物样品结构特征,用于进行模拟地球深部30~150 km深度范围内,孕震介质演化特征的高温高压模拟实验;3)激光加热显微拉曼光谱仪:用于物质的拉曼谱峰特征测定,运行总机时500小时,对外开放运行总机时1200小时;4)Pollution气相色谱仪:用于气体微量组成测定,运行总机时3000小时,对外开放运行总机时600小时;5)ICS-900离子色谱仪:用于水中阴阳离子组成测定,年运行总机时3000小时,对外开放运行总机时1200小时;6)莱卡(Leica)偏光显微镜:用于矿物、岩石显微分析,年运行总机时800小时,年对外开放运行总机时600小时;7)Topcon差分GPS:用于微地貌测量,运行总机时3000小时,年对外开放运行总机时3000小时;8)多面顶压机及模具,年使用时间1200小时,开展岩石、矿物等物质的弹性、电性、结构等物理性质的研究。目前已经成功申请2021年度小型科研基本建设项目,未来地震地球化学实验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地球化学实验平台与联合实验室有关设备
2. GNSS观测系统与计算平台。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具备944个GNSS观测站数据接收能力(含陆态网络265个台);建成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GNSS数据中心,运维GNSS数据处理系统,全年保持运转,并对外提供数据及数据产品共享。实验室基于球形地球位错理论,建成界面友好的“地震形变计算平台”,提供了同震和震后位移、应变、重力变化与大地水准面变化,以及同震库伦应力变化和全球范围的垂向构造应力的计算服务,有效提高近场形变计算精度,并且该系统内外的专家开放。
实验室分布在全国的GNSS观测站点(川滇、天山、六盘山等地区)
基于Bernese软件搭建GNSS数据自动解算和处理平台
3. 地震观测系统。1)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具备160个测震站点数据接收能力,主要部署在川滇、新疆等主要活动断裂、大型水库和新疆天山地震带等区域;2)可控震源系统,年使用时间100小时,用于浅层地质结构探测提供可控制的主动地震波震源,实现灵活、快捷和一定探测深度(1km内)的地震反射、折射和面波勘探;3)72道野外地震采集系统,年使用时间200小时,用于地震数据、地脉动数据的密集道距采集系统采集;4)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发了世界首个投入运行的人工智能地震震源参数产出系统,目前主要接收川滇地区地震台网实时数据,实时产出地震要素和震源机制参数。
实验室部署的宽频带测震台
川滇和新疆地区地震观测
4. 地球物理场观测装备。1)大地电磁测深仪,年使用时间1800小时,开放租赁者GMS-07e 综合大地电磁法仪,实验室对使用者提供培训,包括室内仪器使用、数据处理和野外选址、操作两个部分;2)重力仪器,年使用时间800小时,开展监测地震、火山活动、固体潮、海潮信息以及地下水变化引起的重力变化信息。目前两台gPhone型连续重力观测仪。正免费提供给湖北省地震局,布设在三峡库区24小时不间断运行,监测库水变化引起的重力变化,实验室可共享观测数据;3)便携式热红外分光辐射光谱仪,年使用时间800小时,开展野外地物热红外光谱信息采集,分析与处理;4)多功能电离层探测仪,年使用时间8760小时,通过扫频,探测电离层各层的临界频率和虚高等信息。
重力仪湖北局共享使用证明
电离层数据共享使用证明
5. 地震地质探查装备。1)地质透视仪,年使用时间200小时,浅层地质结构电磁雷达探测,如调查活动断裂的位置和活动性质等;2)地下介质探测仪,年使用时间100小时,通过电磁波探测,了解地下介质状态和构造的展布,较精确地对某些地震构造特别是隐伏构造进行探测与分析,以获得定量数据;3)三维地下成像与分析系统,年使用时间50小时,通过浅层反射法,采用灵活多变的道间距,较高效和精确地对地下物质进行探测反演,据此寻找目标构造和对地下结构进行分析。
6. 高分遥感应用系统与遥感数据获取平台。1)高分遥感地震行业应用示范系统,可以独立运行提供高分地震构造提取、高分红外高光谱地震监测、高分地震应急产品生产和数据管理分发等功能,可按照行业用户需求生产专题产品;2)遥感地面接收系统,每天正常运行,接收北京、广东、新疆三个地面站数据,产出标准数据产品;3)无人机低空航训系统,年使用时间240小时,获取地面建筑物高分辨率震害遥感影像;开展地震预测、风险评估等工作的数据收集和更新;4)便携式三维实景影像系统,年使用时间100小时,用于影像采集与处理;5)三维激光扫描仪,年使用时间400小时,用于研究地貌、地形及地震灾害、工程测量、形变监测、对活动构造(断层、褶皱)形成的微地貌进行精细测量和研究,获得活动构造的准确位置、位移量、位移速率等重要信息,开展三维数字建模、地表沉降监测及岩体力学形变分析。
7. 观测技术实验与研发装备。1)甚低频振动测试系统,年使用时间1000小时,用于测试地震计、加速度计全部动态指标;2)高精度校准仪,年使用时间1000小时;3)瞬变电磁仪,年使用时间100小时,用于瞬变电磁数据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