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简介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于2011年12月由中国地震局批准成立,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机制,发挥地震预测科学研究在防震减灾中的基础和关键作用。

实验室定位

实验室总体定位面向最大限度解决地震预测基础科学问题,开展地震预测科学研究,发挥对外开放和集成创新的平台作用,推进地震物理预测和数值预测。实验室围绕地震预测理论方法研究和地震监测预报业务科技支撑的目标,通过立体观测和实验获取孕震过程的多学科参数、研究地震前兆机理,发展我国大陆强震预测理论、模型和方法,开展地震数值预测的模拟实验,推动由经验预测向数值预测发展,不断提升地震预测技术成熟度水平,达到减轻地震灾害风险的目的。

实验室研究方向

2018年,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在原“地震数值预测研究单元”和“地震前兆研究单元”基础上,设立“实验室基础平台与技术推进研究单元”,在提高地震预测科技水平总体目标的基础上,为完成解剖地震、地震预测科学实验场等科学任务,加强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提高研究地震孕育发展过程的技术能力,发展物理和数值的地震预测方法。研究单元下根据研究需要设立若干小组,鼓励组建跨单元、跨部门、跨国界的创新团队。

——地震数值预测研究单元加强地震构造、地震学、地震变形研究,推进数值预测方法研究。综合多种方法,发震强震危险性判定技术。结合地震学研究,开展与孕震过程相关的断层活动、介质物性、深部构造、震源参数、应力及其动态变化过程的研究,构建地壳上地幔结构、介质物性等参数。

——基于GNSS观测技术与其他大地测量观测数据的融合,开展地壳变形研究,利用重力数据联合反演强震孕育发生过程深浅部耦合变化,加强震前、震间、震后构造与地壳变形的遥感提取技术,从多技术多尺度的动态场研究强震孕育发生的地壳变形过程,为构建地震动力学综合模型提供地壳形变动态约束。

——在典型构造研究强震孕育的区域动力学模式,发展地震模拟技术,以孕震区介质变化、地表变形过程、前兆观测结果等动态资料为约束条件,通过模型优化和观测数据补充逐步逼近真实强震孕育及其演化过程,研究强震轮回动力学过程,推进地震数值预测方法研究,探索动力地震预测和物理预测研究。

——开展地震前兆机理研究,基于流体地球化学、高温高压岩石物理实验和地震电磁异常研究,探索地壳及地球圈层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前兆形成机理成因特征,发展地震前兆判识方法和地震预测新方法,推进地震经验预测研究和前兆机理理论认识,并为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提供资料。

——加强地震预测基础工具建设,建立区域三维地震构造模型数据库、数据管理系统和演示系统,支撑三维地震构造模型研究。统一管理地震、GNSS等野外观测设备,形成区域和大震震后综合观测能力,并开展新技术手段观测实验。建立物理及数值预测模型库,在震例研究和区域地震预测实验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