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简介

一、联合实验室简介

为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上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推动国家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双方科技和资源优势,共同推动国家安全战略和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本着“技术融合,资源共享;亦军亦民,共建共赢”的原则,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经双方友好协商,于2018年2月12日,共同建立“高压物理与地震科技联合实验室(United Laboratory of High Pressure Physics and Earthquake Science)”。

二、任务与目标

经双方深入讨论和协商,联合实验室目前达成如下任务和目标:

1.加强压缩科学的理论和实验能力的建设,应用先进的高压技术探究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及其赋存状态,揭示地震成因机理、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的前兆机理。

2.推动高压地球科学的发展,促进科技成果在国家安全、防震减灾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转化。

3.以建成集研究、新技术孵化、研发和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目标。在联合实验室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现有科研条件,抓住机遇,创造条件,共同联合申请国家级重点研究项目。

三、研究内容和方向

依据“技术融合,资源共享”的原则,联合双方的研究优势,围绕服务于国家安全和防震减灾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拟定如下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

1.应用先进的高压技术探究地球内部和断裂带地球化学成因机制;

2.高速摄影、XFEL同步辐射技术在地震研究中的运用;

3.开发主动源气枪技术在地震探测中的应用;

4.爆炸技术在地球物理探测、地震成因及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5.新材料研发、油气成因等方面的应用;

6.高压地球科学科技成果在国家安全和防震减灾中的应用转化。

四、人才队伍建设

地震联合实验室总共87人,固定人员72人,学生15人

(一)学术委员会 

主  任:刘丛强 

副主任:吴忠良 吴强

委  员:

毛河光      院 士       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

刘丛强      院 士       天津大学

侯增谦      院 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邹广田      院 士       吉林大学

刘嘉麒      院 士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武  强       院 士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杨国强      教 授       中国科学院大学

吴  强       研究员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吴忠良      研究员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杜建国      研究员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戴诚达      研究院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俞宇颖      研究员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王多君      教 授       中国科学院大学

张庆明      教 授       北京理工大学

章军锋      教 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李 营        研究员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二)组织管理机构

高压物理与地震科技联合实验室第一届组织成员如下:

主  任:  

吴  强      研究员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副主任:

俞宇颖    研究员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李  营     研究员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办公室主任:

金  柯     处长,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王曙光    处长,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项目主管:   

刘  雷,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陈德彪,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五、实验平台

双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设备共享的原则,依托双方实验和分析设备,目前共享的实验平台主要有四个系统:1)流体地球化学观测和分析系统;2)动高压系统;3)静高压系统;4)数值模拟系统。主要的设备有:便携式气相色谱、测氡仪、测汞仪、测氢仪、甲烷仪、二氧化碳仪、ICS-900型离子色谱(双通道、自动进样)、全自动电位滴定仪等仪器和设备;氢气炮、霍普金森杆、高速设摄像机等动高压设备;六面顶压机、活塞圆筒、金刚石压砧等静高压设备;VASP、COSMOL、CASTEP等数值模拟软件。

六、开放与合作

联合实验室依据“技术融合,资源共享;亦军亦民,共建共赢”的原则,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瞄准学科前沿,着力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以高压物理和地震科技的基础研究与应用需求为牵引,充分利用双方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共同促进联合实验室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成果产出、优秀人才和团队建立与培养,服务于国家安全、防震减灾和国民经济建设。依据开放和流动的运行机制,联合实验室向国内外学者开放基金课题,吸引国内外相关领域优秀学者开展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