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继楼

wps1.png

姓名:席继楼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69年04月19日

籍贯:甘肃省镇原县

现任职称(职务):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地震监测预测评估设计研究室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电话: 010-88015086

E-mail:xjl@ief.ac.cn

 

兼职情况: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地震》、《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编委,《中国地震》、《地震学报》、《地震研究》、《地震工程学报》等期刊审稿人。

 

教育背景:

1995-1998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理学硕士。

1987-199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工程系,工学学士。

 

工作经历:

1998年至今,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原分析预报中心),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

1991年-1995年,国营长风机器厂科学技术研究所,助理工程师。

 

研究方向及领域:

长期从事地震观测方法、观测技术及标准化研究工作,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各类论文五十余篇,负责和参与了多款地球物理观测仪器的研究、试验及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与应用,系统性开展了我国地震电磁学相关技术手段的观测对象及要求、观测原理和测量方法、观测技术系统、观测环境、数据产出及信息识别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多次荣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等优秀成果奖项,为我国在相关领域进一步开展地震监测预测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和技术支撑。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课题):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YFC1503700),高精度地球物理场观测设备研制,专题负责人。

2.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编号:CEAIEF20220501),地震监测站网综合评估方法研究,项目负责人。

 

曾负责完成的科研项目(课题):

1.国际科技攻关(科技支撑)项目子专题(项目编号:2001BA601B03-02-01),适用于现场机动安装、便于安装、小型化、低功耗的地电场观测仪器研制,子专题负责人。

2.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支撑)项目专题(项目编号:2004BA601B02-03),小型化低功耗地电场仪器实用化研究,专题负责人。

3.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项目课题(项目编号:KJB2003-16),地震专用仪器分类与代码,课题负责人。

4.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04EDA71000),数字地震前兆观测地电方法标准,项目第二负责人,课题负责人。

5.中国地震局地震行业科研专项项目(项目编号:200808029),新型全方位自然电场观测(传感)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

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编号:无),地电场信息提取中的主要技术问题研究,项目负责人。

7.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编号:2014IES0101),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及邻近地区的实验观测与强震危险性研究,主要参加人。

8.中国地震局任务专项(项目编号:2013-26),全国地电观测台站典型干扰分析,项目负责人。

9.中国地震局任务专项(项目编号:404186001),地震地电观测方法//地电场观测,项目负责人。

10.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项目(项目编号:2019CSES0115),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标准化研究,项目负责人。

 

主要代表性论文/论著/标准:

1.席继楼,赵家骝,高尚华,等.青海玛多Ms7.4地震前后秒采样地电场动态变化.地球物理学报,2022,65(02):580-593.

2.席继楼,赵家骝,高尚华,等.地电场秒采样观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42(S1):203-204.

3.席继楼,薛兵,孙汉荣,等.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标准化研究.中国标准化,2021(02):44-49.

4.席继楼,陈敏,董蕾,等.长宁M_S6.0地震前后地电场秒数据变化特征研究.地震,2020, 40(04):129-143.

5.席继楼.地电场观测方法与观测技术研究.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9,40(02):1-20.

6.席继楼,庄楠,刘超等.自然电场全方位观测试验与地表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地震,2018, 38(04):49-61.

7.席继楼,关华平,刘超,等.几次大地震前后地电场中长期变化分析与研究.地震,2018, 38(02):117-126.

8.席继楼,赵家骝,刘超,等.新型网络化地电场观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地球物理学进展,2016, 31(06):2690-2699.

9.席继楼,关华平,刘超,等.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前后拉萨地电场观测数据变化分析.地震,2016,36(02):1-13.

10.Xi J L, Guan H P, Liu C, er al. Analysis and study on the change of the observed geo-electric field data at Lhasa geomagnetic st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Nepal MS 8. 1 earthquake.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6,30(04): 526-541.

11.席继楼,赵家骝,关歆莹,等.地电场观测中的工频干扰抑制方法研究.地震,2015, 35(04):53-63.

12.席继楼,赵家骝,刘超,等.新型网络化地电场观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国际地震动态, 2015(09):142.

13.席继楼,宋艳茹,胡明朝,等.全方位自然电场观测方法和观测技术研究.地震学报,2013, 35(01):94-107+138.

14.席继楼,米玛,旦增,等.当雄Ms6.6地震前后地电场观测数据分析研究.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9,30(z1):8-15.

15.席继楼,邱颖,刘超,等.电极极化电位对地电场观测影响研究.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8,29(06):22-26.

16.席继楼,谭大诚,叶青.中强地震前后地电场观测数据变化研究.国际地震动态, 2008(11):152.

17.席继楼,赵家骝,王燕琼,等.地电场观测技术研究.地震,2002(02):67-73.

18.席继楼,赵家骝,王燕琼.大地电场测量系统中的特殊抗干扰技术.电子技术应用, 1999(12):30-32.

19.席继楼.闪速存储卡扩展内存技术.电子技术应用,1998(02):19-20.

20.谭大诚,席继楼,张慧,等.地电场水文地质因素及裂隙水主体渗流方向逐日计算.地震学报,2013,35(01):36-49+137-138.

21.宋艳茹,席继楼,刘超,等.一种Pb-PbCl_2不极化电极试验研究.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1,32(06):97-103.

22.李晓鹏,席继楼,关华平,等.地电阻率井下观测装置抗干扰能力实验研究.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1,32(05):66-71.

23.史红军,席继楼.吉林地区地电场变化特征分析研究.地震,2011,31(04):125-132.

24.李晓鹏,席继楼,刘超,等.多重自相关在微弱低频电磁信号检测中的应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1,32(04):44-49.

25.胡明朝,席继楼,刘超,等.地电场观测的低功耗技术研究.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1, 32(01):71-76.

26.邱颖,席继楼.小波方法在地电场干扰处理中的分析研究.地震,2009,29(02):57-63.

27.张颖,席继楼.区域地电场观测数据分析研究.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8(03):29-34.

28.毛桐恩,席继楼.大地电场观测资料与地震电信号提取技术.地震,2007,27(s1):155-159

29.毛桐恩,席继楼,王燕琼,等.地震过程中的大地电场变化特征.地球物理学报,1999, 42(04):520-528.

30.杜学彬,席继楼,谭大诚,等.DB/T18.2-2006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电台站 第2部分:地电场台站.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05.

31.钱家栋,席继楼,赵家骝,等.DB/T29.2-2008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 地电观测仪 第2部分:地电场仪.北京:地震出版社,2008.11.

32.席继楼,赵建和,陈志遥,等.DB/T26-2008 地震观测仪器分类与代码.北京:地震出版社,2008.05.

33.席继楼,蔡晋安,钱家栋,等.DB/T34-2009 地震地电观测方法 地电场观测.北京:地震出版社,2010.05.

 

科研成果奖励:

1.2021年,从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建设到中国国地震科学实验场起步,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8.

2.2017年,网络化低功耗地电场观测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1.

3.2011年,地震地电观测方法系列标准研究与编制,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2.

4.2007年,GB/T19531.2-2004地震观测环境技术要求 第2部分:电磁观测,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二等奖,排名第5.

5.2006年,《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 第二部分:电磁观测》标准编制,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4.

6.2003年,ZD8B地电仪研制与应用,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4.

7.2002年,地电场观测仪器研制,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排名第1.

8.2002年,实用化水位传感器及其标定装置的研制,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排名第4.

 

研究生培养:

培养硕士研究生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