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宗晋 院士

mazj    马宗晋,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52年院系调整后进入北京地质学院,195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地震预报组组长,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1991年任"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组长,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和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主任。中国社会发展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地震地质"名誉主编,"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质学报"等刊物编委。
    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节理的力学性质、分期、配套问题,湖北中新生代构造力学分析,1966-1976中国九大地震,美国与中国大陆地震的比较,地震的孕育和预报阶段的划分,地震预报学的三个主要研究分支-震因学、震史学、震兆学,论全球地震构造系统,取板块之精华、创立论之疑点,断块构造与地震网络现象,南美俯冲带显示的板条构造,地球变动的韵律性和反对称性,中国减轻自然灾害的系统工程,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研究,现今地壳运动问题,全球新-中生代构造,科学的思维习性与地震学的思维分析,思维的创造性和地学革命。近年开展中国中新生代区域地质构造和现今地壳运动、地球三大构造系统和地球非对称性,以及大陆动力学的盆山原耦合等方面的研究。计划将要开展的是全球板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
  国际交流与合作:1980年以后两次赴美讲学,先后访问美国、俄国、日本、意大利、土耳其、法国等国共十余次,赴台湾讲学与交流共四次。
  研究成果:发表论文二百余篇,专著与编著二十余部,已培养研究生数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科学三等奖一次,地震局一等奖五次。
    学科类别:地震灾害学 

代表性论文:
1.张进, 马宗晋, 程鸿毅, 李岩峰, 任文军. 青藏高原东北部基底卷入型褶皱的形成机制探讨-以西宁盆地小峡背斜为例. 地质学报. 2011, 85(1): 34-55.
2.马宗晋. 对我国区域减灾的建议. 中国减灾. 2010, 11: 30.
3.杜品仁, 马宗晋, 高祥林, 赵俊猛. 低纬度环球带和环太平洋带大地震的幕式活动分析.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12): 2869-2874.
4.王宗秀, 马宗晋, 李涛, 张进, 解国爱, 陈必河, 汤良杰, 秦继英. 川湘北西向地质大剖面构造综合研究. 中国科技成果. 2010, 21: 51-53.
5.张进, 马宗晋, 杨健, 陈必河, 雷永良, 王宗秀, 李涛. 雪峰山西麓中生代盆地属性及构造意义. 地质学报. 2010, 84(5): 631-650.
6.张进, 马宗晋, 陈必河, 王宗秀, 李涛. 雪峰山中段古生代变形的特征及意义--以绥宁-靖州-天柱-新晃剖面为例. 地质通报. 2010, 29(1): 44-57.
7.马宗晋, 高庆华. 中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60年的进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5): 1-5.
8.苏桂武,马宗晋,朱林,齐文华,邓砚,李曼. 2010. 京津唐地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变化研究[J].灾害学,25(2):1-12
9.马宗晋, 杜品仁, 高祥林, 齐文华, 李晓丽. 东亚与全球地震分布分析. 地学前缘. 2010, 17(5): 215-233.
10.马宗晋. 2008年华南雪雨冰冻巨灾的反思. 自然灾害学报. 2009, 18(2): 1-3.
11.曲国胜,马宗晋,陈新发,李涛,张宁. 论准噶尔盆地构造及其演化.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30(1): 1-5.
12.曲国胜,马宗晋,邵学钟,张康先. 准噶尔盆地基底构造与地壳分层结构.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29(6): 669-674.
13.马宗晋,曲国胜,陈新发. 准噶尔盆地深浅构造分析及油气展布规律. 新疆石油地质. 2008, 29(4): 412-414.
14.马宗晋,曲国胜,陈新发. 准噶尔盆地构造格架及分区. 新疆石油地质. 2008, 29(1): 1-6.
15.苏桂武,马宗晋,王若嘉,王悦,代博洋,张书维,甯乾文,张少松. 2008. 汶川地震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减灾宣教意义--以四川省德阳市为例[J].地震地质,30(4):877-894.
16.Gui-wu Su, Zong-jin Ma, Lin Zhu and Qiong Wu.2008.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and Their Driving Forces of Regional Scale Macroscopic Vulnerability to Earthquake Disasters of Beijing, Tianjin and Tangshan Area, China[A].(国际灾害风险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17.苏桂武,马宗晋,朱林,吴琼. 2008. 京津唐地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空间分异的变化[J].地质科技情报,27(2):1~11 (EI收录)。
18.马宗晋. 世界环境问题和中国减灾工作研究进展. 地学前缘. 2007, 14(6): 1-5.
19.冯锐,马宗晋,方剑,吴宣. 发展中的板块边界:天山-贝加尔活动构造带. 地学前缘. 2007, 14(4): 1-17.
20.马宗晋,高庆华,陈建英,高祥林. 减灾事业的发展和综合减灾. 自然灾害学报. 2007, 16(1):1-6.
21.MA Zongjin, DU Pinren, REN Jinwei, GAO Xianglin. A circum-earth shear zone at low-latitudes and episodic large earthquakes in it and the circum-Pacific seismic zone. Science in China (Earth Sciences). 2006, 49(9): 897-903.
22.马宗晋,张进,任金卫,李智. 全球GPS矢量场的分区描述及规律性分析. 地质学报. 2006, 80(8): 1089-1100.
23.马宗晋,杜品仁,任金卫,高祥林. 低纬度环球剪切带及其与环太平洋带大地震的幕式活动.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36(4): 326-331.
24.张业成,马宗晋,高庆华,张立海,刘凤民. 中国的巨灾风险与巨灾防范. 地质力学学报. 2006, 12(2): 119-126.
25.张进,马宗晋,任文军. 试论宁夏地区始新统寺口子组沉积的构造背景. 地质论评. 2006, 52(1): 207-214.
26.方剑,马宗晋,许厚泽. 地形-均衡补偿重力、大地水准面异常频谱分析.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21(1): 25-30.
27.马宗晋, 高祥林, 宋正范. 中国布格重力异常水平梯度图的判读和构造解释. 地球物理学报, 2006,49(1):10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