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研告别"翻书时代": DeepSeek让历史震例焕发新生

近日,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熊攀研究员团队联合地震台网中心、二测中心,在《防震减灾领域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专项规划(2023-2035年)》指导下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基于《中国震例》丛书构建专业知识库,成功研发出基于DeepSeek大型语言模型的地震领域智能问答系统"地晷"(访问地址:www.AskEQ.me)。该系统名称取意"以晷面刻度可视化地震活动",标志着我国地震科研文献的数字化应用迈入智能化新阶段。

《中国震例》作为系统记录我国地震的权威出版物,自1966年出版至今已形成包含300余次典型震例的完整体系。研究团队经过系统性工作完成了丛书的文档矢量化处理,建立《中国震例》专业知识库,实现纸质文献向动态数据库的转化。

基于DeepSeek大型语言模型打造的"地晷"系统,通过专业语料训练和地震领域强化学习,在保持通用问答能力的同时,显著提升专业场景表现。测试表明,"地晷"在《中国震例》专业知识方面的表现优于原版DeepSeek模型,回答更加准确、更具专业性,并精准关联丛书中的相关震例数据。

该研究成果为地震科研工作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防震减灾专业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撰稿人:熊攀

审稿人:周晓成、刘静